抗日规模最大战役,25万日本王牌军的葬身之地,中国军人无人能敌。这是一场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的战役,也是一场改变了抗日战争局势的关键之战。这场战役究竟有多惨烈?中国军队又是如何扭转战局,取得最终胜利的呢?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不平凡的历史。
一、日军侵华,武汉危在旦夕
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事变爆发,标志着全面抗战的开始。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遍了中国大地,他们先后攻陷了北平、天津等城市。12月13日,日军攻陷中华民国首都南京,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,30万同胞惨遭杀戮。在南京沦陷后,日军并没有就此止步,他们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武汉。
武汉位于长江中游,是中国的心脏地带。它不仅是重要的工业城市,更是当时中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日军深知武汉的战略地位,认为只要拿下武汉,就等于拿下了整个中国。于是,日军调集大量兵力,向武汉发起了疯狂进攻。
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,国民政府决定誓死保卫武汉。蒋介石下令调集各地军队,在武汉地区集结。很快,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集结了14个集团军,总兵力达到了110万人,这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是一支非常庞大的力量。
然而,尽管国民政府做出了巨大努力,日军的进攻依然势如破竹。1938年6月11日,日军在安徽境内发起进攻,武汉会战正式拉开序幕。起初,驻守安庆的杨森将军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27集团军还能勉强抵挡,但很快就在日军的猛烈炮火下溃不成军。安庆失守后,日军乘胜追击,沿长江而上,直逼九江。
九江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城市,也是通往武汉的咽喉要道。如果九江失守,武汉就危在旦夕。为了守住九江,国民政府在附近的马当镇修建了一道长达数十公里的江防要塞。这道要塞由德国军事顾问设计,工事坚固,火力强大,蒋介石对它寄予厚望。然而,守卫马当镇的国民革命军将领李韫珩却严重低估了日军的实力。在日军进攻时,李韫珩竟然还在和属下喝酒作乐,结果在日军的猛攻下,马当镇防线很快被突破。
随着九江、马当镇相继失守,日军的铁蹄已经逼近武汉。此时的武汉已经成为一座孤城,四面楚歌。日军在武汉城外屯兵百万,严阵以待,随时准备发动总攻。而守卫武汉的国民革命军虽然兵力众多,但士气低落,军心涣散。
就在武汉危急存亡之际,一位年轻的将领挺身而出,扭转了战局。他就是被誉为"常胜将军"的薛岳。薛岳是蒋介石最器重的爱将之一,他军事才能出众,胆识过人。面对穷凶极恶的日军,薛岳临危受命,率部南下,誓要将日军赶出武汉。
薛岳率领的是国民革命军第66军和第67军,这两支部队都是久经沙场的精锐之师。在薛岳的带领下,这两支部队不畏强敌,英勇杀敌,先后在鄂东、鄂南等地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。
1938年10月,日军集中兵力,向大别山地区的新四军发动进攻,企图切断大别山与鄂豫皖苏区的联系。新四军虽然奋勇抵抗,但寡不敌众,眼看就要支撑不住。危急关头,薛岳率部火速增援,与新四军并肩作战,终于挡住了日军的进攻。
薛岳见日军锐气已失,决定乘胜追击。他一面调集大量增援部队,一面指挥部队四面包抄,将日军围困在大别山区的万家岭。万家岭地区地形复杂,山高林密,易守难攻。日军负隅顽抗,伤亡惨重。经过十多天的激战,日军第106师团终于全军覆没,2.5万多名日军或阵亡或被俘,只有二三百人侥幸逃脱。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万家岭大捷。
二、安庆失守,国军节节败退
1938年6月,日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,武汉会战全面爆发。日军首先对安徽境内的安庆市发起攻击。安庆地处长江北岸,是通往武汉的重要门户。驻守安庆的是杨森将军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27集团军。
6月11日,日军突然对安庆发起猛攻。杨森部属的第26集团军首当其冲,在日军的猛烈炮火下很快溃不成军。情急之下,杨森下令部队退守安庆城内,但为时已晚。经过一夜激战,安庆城破,杨森部队被迫向西南方向撤退。
安庆失守,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,在国民政府和军队中引起了巨大震动。蒋介石勃然大怒,下令各部队全力支援,务必夺回失地。然而,日军攻势凶猛,国军将领又屡屡犯错,导致战局每况愈下。
安庆失守后,日军乘胜追击,沿长江两岸展开进攻。驻守在长江南岸九江的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虽然拼死抵抗,但仍然无法阻挡日军的脚步。7月26日,九江失守。
九江失守后,日军又乘坐舰艇沿长江西进,直扑位于江西境内的马当镇。马当镇是一个重要的江防要塞,由德国军事顾问设计,工事坚固,火力强大。蒋介石对这道防线寄予厚望,然而守军将领李韫珩却严重低估了日军的实力。
当日军的舰队逼近马当镇时,李韫珩非但没有严阵以待,反而拉着属下喝酒作乐。更为致命的是,李韫珩拒绝了友军的支援请求。当时,白崇禧将军命令薛蔚英率部沿公路火速增援马当镇,但李韫珩却强令薛蔚英改走小路。结果,薛蔚英部队在山路上兜兜转转,错过了最佳增援时机。
8月3日,在德军军事顾问的正确指挥下,马当镇守军奋勇抵抗,击退了日军的第一波进攻。然而,由于李韫珩拒绝增援,日军很快卷土重来。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,马当镇终于失守。
马当镇失守后,日军长驱直入,所向披靡。8月下旬,位于长江北岸的彭泽县失守。9月上旬,位于长江南岸的湖口县也被日军占领。至此,长江中下游几乎全部落入日军之手,武汉已经成为一座孤城。
面对节节败退的局面,国民政府和军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。士气低落,军心涣散,许多将士甚至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。有人认为,武汉已经不可能守住了,不如及早撤退,以免遭受更大损失。
然而,也有一些将领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。他们知道,武汉事关全局,绝不能轻言放弃。其中,最为坚定的就是薛岳将军。薛岳是蒋介石最信任的爱将之一,他军事才能出众,胆识过人。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,薛岳临危受命,率部南下,誓要扭转颓势。
就在国军节节败退之际,薛岳率领的第66军和第67军开赴前线。这两支部队都是久经沙场的精锐之师,在薛岳的带领下,他们不畏强敌,英勇杀敌,先后在鄂东、鄂南等地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。
薛岳善于利用地形,设伏袭击日军。他指挥部队在山林、村庄、河流等地形复杂的地区与日军周旋,给日军以重创。仅仅半个月时间,薛岳部队就毙伤日军上万人。
更为重要的是,薛岳的英勇善战极大地鼓舞了士气。他身先士卒,冲锋陷阵,成为全军的楷模。在他的感召下,许多将士重新燃起了战斗的热情,纷纷要求上前线杀敌。
尽管如此,战局依然对国军十分不利。日军在武汉城外屯兵百万,严阵以待,随时准备发动总攻。而守卫武汉的国民革命军虽然兵力众多,但补给困难,伤亡惨重。武汉危在旦夕,前景令人堪忧。
就在此时,大别山区的新四军传来急报,日军集中兵力,发动疯狂进攻,妄图切断大别山与鄂豫皖苏区的联系。新四军虽然奋勇抵抗,但寡不敌众,眼看就要支撑不住。
薛岳闻讯后,当机立断,率部火速增援。他与新四军并肩作战,终于挡住了日军的进攻。更为可喜的是,薛岳在战斗中发现,由于连年征战,日军的锐气已失,士气低落。他决定乘胜追击,集中优势兵力,给日军以致命一击。
三、薛岳率军反击,万家岭大捷
1938年10月,武汉会战进入了最为关键的阶段。日军在武汉城外屯兵百万,随时准备发动总攻。而守卫武汉的国民革命军虽然兵力众多,但补给困难,伤亡惨重。就在此时,驻守大别山区的新四军传来急报,日军集中兵力,发动疯狂进攻,妄图切断大别山与鄂豫皖苏区的联系。
新四军是一支以共产党人为主体的抗日武装力量,他们屡建奇功,深得民心。此时,日军妄图一举歼灭新四军,以断绝武汉的外援。新四军虽然奋勇抵抗,但寡不敌众,眼看就要支撑不住。
危急关头,薛岳将军挺身而出。他临危受命,率领国民革命军第66军和第67军火速南下,增援新四军。这两支部队都是久经沙场的精锐之师,在薛岳的带领下,他们不畏强敌,英勇杀敌,先后在鄂东、鄂南等地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。
当薛岳率部赶到大别山区时,战事已经十分紧急。日军集中了第106师团的主力,对新四军发动疯狂进攻。新四军伤亡惨重,弹尽粮绝,眼看就要全军覆没。薛岳当机立断,下令第66军和第67军立即投入战斗,与新四军并肩作战。
经过几天的激战,薛岳部与新四军终于挡住了日军的进攻。但是,日军并没有就此罢休。他们又调集增援部队,企图以绝对优势兵力彻底歼灭薛岳部和新四军。
形势万分危急,薛岳深知,如果这次战役失利,不仅新四军会全军覆没,就连武汉也将岌岌可危。他当即决定,要集中优势兵力,给日军致命一击。
薛岳仔细分析了战场形势,发现日军主力集中在大别山区的万家岭一带。万家岭地区地形复杂,山高林密,易守难攻。日军企图利用这一有利地形,构筑坚强阵地,以逸待劳,消耗国军有生力量。
薛岳决定采取"围点打援"的战术,集中兵力,对日军发动突然袭击。他命令第66军和第67军分别绕到日军侧后,切断其退路,同时调集大量炮兵,对日军阵地发动猛烈轰击。
10月25日,薛岳部发起总攻。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,日军阵地被突破,伤亡惨重。无奈之下,日军只得仓皇撤退,但退路已被国军切断。薛岳下令乘胜追击,穷追猛打,誓要将日军彻底歼灭。
日军虽然负隅顽抗,但在国军的重兵合围下,再也无法支撑。10月28日,日军第106师团被全歼,师团长松井石根中将战死,2.5万多名日军或阵亡或被俘,仅有二三百人侥幸逃脱。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万家岭大捷。
万家岭大捷是武汉会战的转折点,从此以后,中国军队开始扭转颓势。经此一战,日军元气大伤,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。而国军士气大振,信心倍增,开始主动出击,收复失地。
更为重要的是,万家岭大捷展现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、共御外侮的坚强意志。在这场战役中,国共两党的军队并肩作战,配合默契,共同抗击日寇。大别山区的人民也全力支援前线,掩护伤员,运送给养,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斗志。
万家岭大捷的胜利,离不开薛岳将军的英明指挥。这位久经沙场的名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胆识,带领部队冲锋陷阵,屡建奇功。他身先士卒,冒着枪林弹雨指挥作战,成为全军的楷模。
在万家岭战役中,薛岳部共毙伤俘日军3万余人,缴获大量武器装备。这是自抗战以来,国军取得的最大胜利之一。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,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万家岭大捷虽然没能挽救武汉的失陷,但它以雷霆万钧之势粉碎了日军"三个月灭亡中国"的迷梦。从此以后,侵华日军再也没能取得什么大的进展,最终在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下,走向了彻底失败的深渊。
四、武汉会战的意义
1938年10月,薛岳将军率部在大别山区的万家岭大捷,粉碎了日军妄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迷梦。这一战役不仅挽救了危急存亡的武汉,更是扭转了整个抗日战争的局势。
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、时间最长、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战略决战。这场会战从1938年6月开始,一直持续到10月下旬,历时四个多月。期间,中日双方投入兵力之多,作战规模之大,都是空前的。
日军在武汉会战中共投入兵力约50万人,动用飞机1000多架,坦克400多辆,火炮5000多门。他们妄图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和武器,一举拿下武汉,迫使中国投降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日军可谓倾全国之力,在武汉城外屯兵百万,严阵以待。
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,中国军队没有退缩,而是英勇应战。国民政府动员全国之力,在武汉地区集结了14个集团军,总兵力达110万人。这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,是一支非常庞大的力量。
武汉会战双方伤亡都非常惨重。据不完全统计,仅仅是正面战场,中国军队就伤亡30多万人,日军伤亡也达15万人以上。如果再加上后方和配属部队的伤亡,双方总伤亡可能高达百万人。这在当时的战争中,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。
尽管付出了巨大牺牲,武汉最终还是失陷了。1938年10月25日,日军攻陷武汉,国民政府被迫西迁重庆。这对中国军民来说,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。许多人感到失望和悲观,认为抗战已经失败了。
然而,历史证明,武汉会战虽然失利,但它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。这场会战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,使其元气大伤,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。据统计,武汉会战结束时,日军兵力已不足30万人,损失了近半数的精锐部队。
更为重要的是,武汉会战展现了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抗战意志。面对强大的敌人,中国军队没有畏缩,而是浴血奋战,宁可战死,也不愿投降。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,极大地震撼了日本侵略者,使其认识到,中国不是一个容易吞下的"软柿子"。
武汉会战还促进了中国的团结抗战。在这场会战中,国共两党的军队并肩作战,配合默契,共同抗击日寇。这种团结合作的局面,为后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。
武汉会战的影响,远远超出了军事领域。它使全国人民看到了抗战必胜的曙光,极大地鼓舞了抗战信心。许多文化界人士纷纷走上街头,号召全民抗战。著名作家茅盾发表了《我们的武汉不会失掉》,号召全国人民为保卫武汉而战。诗人田间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《九月的武汉》,歌颂武汉军民的英勇抗敌。
武汉会战还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内迁。为了支援前线,大量工厂从沦陷区迁往大后方。著名的大冶铁厂从湖北迁往了四川,成都纺织厂从上海迁往了成都。这些工厂虽然规模不大,但却是中国工业的中流砥柱,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保障。
1938年12月,国民政府在重庆召开了临时全国代表大会。会议总结了一年来的抗战经验,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。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,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回顾历史,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,武汉会战虽然失利,但它却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这场会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,极大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。它昭示世人,中国人民有骨气,有志气,有决心,有能力打败日本侵略者。
正是在武汉会战的基础上,中国军民继续浴血奋战,终于在八年后的1945年,迎来了抗战的最后胜利。那一天,中华民族经历了苦难和屈辱,但也铸就了不朽的丰碑。我们永远不会忘记,是无数先烈的鲜血和生命,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尊严。
启盈配资-网上股票配资-配资炒股优质平台-正规配资平台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