缺少选择的年代,内心反而有了方向。
我们父母那一代人,住过土坯房,穿过补丁衣,经历过物质贫瘠,忙碌奔波了一辈子,但你很少听说他们谁患上"抑郁症"。
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,却隐藏着3个关于心理健康的深层密码。
读懂了这3点,你就明白为什么我们生活越便利,精神反而越脆弱。
01
目标明确,就没空胡思乱想
我们父母那辈人,每天醒来在想什么?
想的是今天能挣多少钱,孩子的营养跟得上没,老人的药买齐了没,下个月的房租从哪里来。
他们的焦虑,都特别直接,特别现实,都指向解决生存问题。
展开剩余84%发现困难,然后想办法克服困难,就是他们日常的主旋律。
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当温饱是头等大事时,你所有的注意力都被集中起来应对当下的挑战,根本没有余力去纠结"我活着到底为了什么"这种形而上的困惑。
专注,是抵御精神空虚最有效的盾牌。
而我们现在,多数的痛苦都来自心理层面:对前途的迷茫、对自我价值的质疑、对人际关系的过度敏感。
当身体处于闲置状态时,大脑便开始毫无休止地“自我摧残”,在内心之中演练着一千种失败的景象,那场景仿佛历历在目。
所以,目标感才是对抗迷茫的免疫力,就像父母那辈人一样。
他们的生活信条,很是朴素:只要心有所向,便不会迷路。
你越是明确自己要做什么,专注解决一个个实际的问题,内心的杂音就越少。
当你让目标变得具体的时候,那些虚幻的、缥缈的恐惧,反而会像烟雾一样消散得无影无踪。
02
一个人走路,容易被风吹倒
父母那辈人的社交圈是什么样的?
工厂车间,胡同邻居,村头村尾,大家朝夕相处。谁家出了什么状况,不到晚上,全院都清楚。
今天你家断粮了,喊一句邻居就接济;明天我家娶媳妇,亲朋好友都来帮忙。
这种高频次的、强联系的人情网络,将其编织成了一张极为坚固的情感支撑之网。
你看,烦恼和挫折,在那个时代是被分散到整个群体中的。
你的苦闷,可以在工友聚会时一吐为快;遇到难题,可以找街坊大叔、大婶出主意。
个人的负面情绪,被一个强有力的外界支持系统稳稳地承接了。
身在人群,你的痛苦有人分担;
孤身一人,你的眼泪都是重担。
很多人总认为现在网络发达了,社交媒体让我们联通了全球,但你有没有思考过,为什么我们反而更孤单了?
人情冷暖,关系亲疏靠不住;点赞评论靠得住,就看你帮我忙,我帮你忙这种实实在在互相帮忙,
当你真诚地向别人求助,也乐意被别人依赖时,深度的关系才开始形成。
与其在网络世界寻求无数个点赞,不如在现实中培养三五个铁杵关系。
当你被困难压垮时,能扶你起来的,永远是那些身边的人。
03
要求不高,所以时时有满足
但故事,还有下文。
父母那辈人,对"成功"这回事,其实没有太多幻想空间。
在那个时代,人生的轨迹,基本固定:找份稳定工作,到时候成家立业,把子女抚养成人,然后安享晚年含饴弄孙。
这条道很窄,没什么选择权,但也正因此,他们内心是踏实的。
这种情况下,一丁点微小的改善,都能带来巨大的满足感。
加了工资能改善一次伙食,过节买了一件新衣服,孩子考上了技校……这些在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,在当时就是巨大的喜悦。
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他们的快乐门槛非常低。
而我们这一代,被信息爆炸围绕,接触了太多"可能性"。
我们被灌输"年轻就要拼出个人样""你可以成为任何想成为的人",我们看到的都是他人精彩纷呈的生活,于是无意中给自己设置了极高的标准。
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,正是所有焦虑和痛苦的源头。
真正的成熟,不是去追求那些,高不可攀的“完美人生”,而是学会调节,自己的欲望和标准。
人心其实很简单,标准越高,痛苦越深。你把满足的门槛降一降,喜悦自然就多起来了。
把理想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,为每一次小小的突破而欣慰,学会与自己握手言和,不攀比,也不苛求。
总结一句话就是:先拥抱平凡,然后才能触碰卓越。
▽
父母辈的经历之所以值得我们深思,是因为它表面上说的是过往岁月的生活方式,实际上说的是现代人心理困扰的解药。
如果你现在,正觉得生活有些迷茫,精神显得疲惫,时常会陷入困顿之中,这样不妨对照这三个方面,好好地自我反省一下:
你是不是想得太多,而做得太少,被精神内耗消磨了?
你的人际关系,是真实的情感支撑还是虚假的网络泡沫?
你的不开心,是不是源于过高的标准和不断的外界对比?
当你看清了这三点并开始调整时,会发现内心的宁静和力量,会从最简单的生活里,慢慢生长出来。
喜欢文章请点个赞、收藏或者转发,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,多谢支持!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启盈配资-网上股票配资-配资炒股优质平台-正规配资平台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